困难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YyMTcxOA==&mid=2651255607&idx=1&sn=119cc6602cc4a95ec3a79d53eebe758f&chksm=84532aceb324a3d86986bfd47a99060c96f1a992338586a466e09be4e1b0c3954b76739b21a9#rd

“三节课”的联合创始人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中说: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优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让自己具备一些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而不是直接奔着方法和技巧去。两者间的关系,好比一个内功心法,另一个是武功招式,加入内功和心法没有足够的积累,直接就奔着招式去了,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做运营如此,学习也是一样: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用良好的习惯去执行,用价值观做导向,这三者合在一起组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勇往直前的战斗力。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先界定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思考力》中对问题的定义是:源于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很多,可能是没有认清现实和目标,不知道如何缩小差距... 最终作者王世民把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问题的原因总结为四种类型:



今天就这几点和大家聊聊如何界定问题。


1. 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


能把话说清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认真地记录下来我们每天说的话,我们会发现有太多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地方。我们也会因为对这些模糊的表达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公平” “自由” “责任”),而造成误会。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些模糊的问题清晰化。


例如“我的英语不好”,“我的发音有问题”,“不好”和“有问题”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才行。例如发音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你的元音辅音的问题,而是听得少,练习没有反馈。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中也用一章的内容讲“What words or phrases are ambiguous",它提出了一个检查amibiguity的一个方法:reverse role-playing.


When you are concerned about a potential ambiguity, reverse role-playing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be creative. Try to adopt the frame of mind of a person from a different culture or a person with a different political ideology. Exploring your argument from another person’s perspective may draw your attention to ambiguous spots you did not notice previously.


我们日常中,无论是阅读还是说话都可以对语言的准确性做一个迷你练习。例如一个人说“XXX很傻X”,我们可以在宣泄情绪之外,想一下这里的“傻X”是什么意思。可能这个人只是没有同意你的观点而已,可能是ta的经历和地位和你不一样而已,这样一来我们更容易找到让我们情绪变化的根本原因。


帮助我们明确问题要素的5W2H分析法


2. 通过现象看本质


我的经典原版书读书会中,要求大家每晚在10点前分享自己的笔记,在11点之后要禁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有些朋友反映说自己读不完/写不完,希望我能够更改时间,但是读不完写不完真的是因为我设定时间线造成的吗?我一下子可以想到三个主要原因:



如果想继续深入找原因的话,我们可以利用“五问法”,即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自问,来发现root problem。



如果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需要群主和参与者双方的努力。例如我作为群主,可以设立激励计划,通过外部刺激让大家有学习的动力,并且在阅读和笔记方式上进行更多的引导。鼓励大家早起早睡,专注工作学习。至于做不做那还是得看自己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区别“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例如有些朋友问我“Kindle好不好?” 言外之意是Kindle可以帮助ta学英语,是否应该买一台。然而购买Kindle是帮助我们阅读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一个工具,它本身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 前提是...


我们的观点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assumption)条件下的。例如有的朋友说“我英文不好,可是我没有时间来学英文”,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学英文需要大量的空余时间”的假设之上;  “你说过你爱我一辈子,为什么现在要离开我?”这种抱怨也是建立在“说过的话就一定会实现“的假设。


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样的一个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时候很有可能就是这些隐藏的假设不同。我们在界定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问题下的冰山是什么。例如读英语书的时候遇到生词要不要查字典?说不要查生词的人可能是假设“以阅读内容优先,减少阅读中的挫败感”,说需要查生词的朋友可能是认为“遇到生词就查,印象更深刻”。对我来说,我有时候查有时候不查,看心情...


“黄金圈法则”


参考书目:王世民《思维力》

这本书内容主要解决“想不明白和说不清楚”这两个问题,比较综合系统,但是风格上读起来像教科书一样严肃,可能不容易读进去。


给我一个问,可以不可以?

你英文一直没有进步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