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 3eb68225 编写于 作者: W wizardforcel

2020-05-12 12:58:15

上级 933d0cab
# 《生活黑客》1:黑进生活系统
《生活黑客:系统化生存及其反对者》(Hacking Life: Systematized Living and Its Discontents),作者是美国东北大学传播系的助理教授约瑟夫·里吉尔(Joseph M. Reagle Jr.)。
生活黑客是一个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英文中已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 Lifehacker。你不一定听过这个词,但是你应该已经很熟悉这个现象,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比如说,如果你特别讲究做事的效率,使用过像GTD之类的时间管理工具,或者你健身的时候会戴个什么运动手环,随时记录自己走了多少步,你做的就是生活黑客们推崇的事情。而如果再进一步,你经常研读“励志与成功”类的学问,并且发明了一套自己的生活管理系统,那你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不过里吉尔教授这本书可不是简单地讲讲“励志方法”。他仔细考察了生活黑客运动的历史,比较了各家的学说,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评估了各种方法都好不好使 —— 特别是,里吉尔还列举了人们对生活黑客的批评,提供了一些反思。
而我们想要重点从这本书里学习的,是“黑客思维”。黑客思维是系统思维的升级:黑客破解系统。
现在“励志与成功”这个领域的门派太多了,而我希望这几讲能给你来个“一览众山小” —— 我们要说的,是高观点下的人生指南。
## 创新阶层
你注意到没有,几十年前,可没有这么多人钻研“励志与成功”,大家读书都是读什么《傲慢与偏见》《红与黑》之类的文学名著。难道以前的人就不想成功吗?为啥今天的人都这么励志呢?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个“创新阶层(creative class)”,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跟以前的工人非常不一样。创新阶层的成员包括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教育工作者、演员、游戏娱乐业从业者等等。他们的人数在美国已经占到所有工人的30%,我相信在中国也有很高的比例。
创新阶层既然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们不是事事都根据别人的指挥去做,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人管束他们,一般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都比较灵活,不太受朝九晚五的限制。创新阶层非常自信,他们无需为上班的衣着打扮担心,他们对行业的认同感超过对自己所在公司的认同感。
创新阶层中的很多人是那种“U盘式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们的工作非常独立,而且非常主动。比如一个现代的作家,他就不仅仅要写作,他还得会给自己推广才行,他除了写书还要写公众号和微博……他们都有点创业者的特点。
如果你多干的工作和省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你会如何工作?创新阶层不抱怨工作多,只恨时间少。你会非常自律,你会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你甚至还会经常质疑自己现在做的事到底值不值得继续做下去。
你会琢磨自我管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流行成功学和励志书。以我之见,相对于以前的人谈论普希金,现在的人谈论查理·芒格,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个创新阶层崛起的时代。
而生活黑客,正是创新阶层中最有主意的一群人。
## 黑客思维
提到黑客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计算机黑客。黑客是能用技术手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人。不过“黑客”这个词其实并不是起源于计算机,最早说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火车技术爱好者俱乐部里的人。黑客,泛指那些善于折腾技术,能“黑进系统”的人。
那何必非得是计算机系统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也都可以是系统,而系统,都有两套规则。
一般人看到的是表面的规则。比如这有个应用程序,表面上的规则就是寻常的使用方法,这个按钮什么功能,那个文件怎么读取 —— 而在黑客眼中,表面之下,这个程序实际上是怎么运行的,另有一套规则。这两套规则之间有个巨大的裂口,使得黑客可以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能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你在商店买个什么东西,如果用着感觉不喜欢,想退货,一般商店都会要求你出示收据,对吧?那如果你已经把收据丢了,还能退货吗?这好像是个生活琐事,跟黑客没什么关系 —— 但是如果你把购物也看作是一个系统,你深刻理解商店的运作原理,你也许就能做些不一般的事情。
比如有个生活黑客发现,圣诞节之后,美国各个商店都会有很长的退货队伍。这个时候商家为了节省时间,对退货的要求没那么严格,所以这就是一个好的退货时机。他实验成功了,就好像程序员分享技术一样。
里吉尔还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我以前就听说了。美国威讯通信(Verizon)公司的一个工程师,私自把自己的工作“外包”到了中国。他用自己工资的五分之一,请了一位同样水平的中国工程师,远程做他的工作 —— 然后他每天上班就是刷刷网站、看看视频。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没有人发现……不过最后公司还是发现了,并且指控他把公司内部系统非法授权给外人。
你看这些事儿本身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而且还有道德问题,但是它们体现了黑客的精神。里吉尔说,黑客精神包括四点 ——
第一,个人主义。我自己决定干什么和怎么干,而不是随大流。
第二,理性。理解原理,推崇技术,不急不躁不上情绪,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第三,实验。真正的黑客都爱折腾,他们不断刺激和试探系统的边界线,探索背后那套规则。
第四,系统。黑客把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看成系统。系统是模块化的,你可以把各个部分拆开再重组。系统是按照算法运行的,你可以理解这个算法。系统是可以优化的……而且是可以破解的。
不过黑客最重要的精神是敢干。也许你能想到,但是你不一定做到。生活黑客敢于不按照标准操作,会做一些非常极端的事情。当普通人穿着一丝不苟的服装,老老实实排队等着走流程的时候,生活黑客早已另辟蹊径。
我们可以想见,黑客思维主要是“理工科思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种认知风格,一种直觉式的,从全局考虑问题,掺杂感情因素。而黑客这种系统思维则是另一种风格,注重寻找事物的规律,喜欢探索规则……他们沉着冷静地在黑暗中探索,眼睛和屏幕一起闪闪发光。
当然,黑客中有一些是坏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也只是一个力量,并不自带善恶属性 —— 拿这个力量去做什么事情,由你自己决定。
## 生活黑客种种
现在生活黑客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可以说有各种门派。时间管理派大约是其中最经典的一派。你可能学习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用过“GTD”、听说过什么“每周工作4小时”之类,这些都是生活黑客倡导的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也是一派。这一派的主张是把所有不是经常用的东西全部扔掉,可留可不留的东西全都不留,一切都要最简化,以期获得身心的健康。
有一派叫“量化自我”,走哪都戴个智能手表或者电子手环,随时记录自己的一举一动。
还有一种生活黑客要求自己家里所有的电器都上网,并且通过人工智能 —— 至少也要通过语音助手 —— 自动化控制。有人要求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家里的咖啡壶就开始自动煮好咖啡……如果市面上的智能咖啡壶不听苹果 Siri 的指挥,他就宁可花十几个小时黑进咖啡壶的操作系统,自己实现这个功能。
包括所谓“把妹达人”,也算是生活黑客的一门。这一门黑的是两性关系这个系统 —— 他们像钻研电子游戏一样钻研女性的心理,琢磨怎么和女生搭讪,如何试探、取得反馈。他们使用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寻找下一个“女朋友”。
总而言之,只要你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小窍门,以极客的精神钻研,特别是愿意把你钻研的成果跟人分享,你就是一个生活黑客。如果再进一步,你居然还总结出一套黑客的“道”,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和卖钱,你就是宗师级的黑客。
《巨人的工具》,其作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就是一位宗师级的生活黑客。费里斯的成名作是一本叫做《每周工作4小时》的书,这本书说的是生活黑客的钻研成果 ,而且也是用生活黑客的手段写成的。比如作为一个第一次出书的作者,怎么推广自己的新书?费里斯使用了 A/B 测试。
他想了好几个书名,利用 Google 的 Adwords,只花了400美元就测试出哪个书名更容易吸引到来自搜索引擎的点击。什么样的封面能增加销量呢?费里斯做了几种设计,把书摆在公共书店里,他自己找个地方暗中观察,看看哪个封面更容易被读者拿起来。
试问有多少作者下过这样的功夫?而黑客就得舍得下功夫。你可能听说过一位著名的未来学家,《奇点临近》那本书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这位老兄是 1948 年生人,为了活到 2050 年奇点到来的时刻,现在每天吃超过 100 粒(!)各种养生药 —— 包括什么维生素、鱼油之类 —— 而且据说这个吃法还是跟医生讨论过的。
你越是考察那些成功人士,就越会感到在当今这个世界要想做出一点成绩来,不走极端似乎是不行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都值得吗?事实上,我们后面将会讲到,把生活像算法那样优化,你的视野会被大大地限制住。什么都看时间表,你还是自由独立的人吗?量化自我真的有用吗?自动煮咖啡有意义吗?
你想要的到底是爱,还是依赖;你对别人到底是关爱,还是可怜;你处事的姿态是平静,还是冷漠?如果你身怀利器,你就需要知道,善恶只有一线之隔。
文字:得到APP
# 《生活黑客》2:高效能人士的一个习惯
你想不想做个特别有效率的人?你想不想完成更多的工作?你想不想每天比别人多出几个小时来?时间管理是生活黑客的热门领域。你想必已经听说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GTD、“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周工作4小时”之类,下面我们要对这些方法做一些评价。
时间管理是个非常现代的概念。你能想到要时间管理,你就是在自己管理自己 —— 而以前的人大多都是“被管理”。自己管理自己是自由,但更是挑战:如果没人告诉你现在该干什么,你现在该干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有书籍,有讲座,有培训班,有管理咨询贴身教练,有手机APP,人们发明了无数的方法和工具,帮你提升工作效率。早在好多年前,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那么普及,我想看看网上有什么合适的GTD工具,一下子就找到了超过 100 种!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方法都有用吗?里吉尔不是一个“管理咨询大师”,而是一个学者。他做了一些中肯的调研,使得我们可以理清思路。
下面我们要说三个时间管理方法: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无效的方法,和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
## 心止如水和要事优先
如果我要做的就是这么多事儿,拥有的就是这么多时间,那我做就是了,为啥还需要什么“GTD”之类的工具去“管理”呢?
时间管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叫做“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的心理学效应。这个效应是说,没有完成的任务,会给我们带来精神压力。比如你有一个今天一定要做完的作业,同时你还想看个其实不看也行的电影,那你就应该先把作业写完,再看电影。否则“作业还没写完”这个想法就会一直困扰你,让你无法放松心情,看电影也看不痛快。而要是你有一大堆尚未完成的任务,你就会心烦意乱丢三落四。
这就好像打游戏的时候,你路过一个敌对地区,有些武力值并不强的野生小怪跑过来咬你。你要不理他们,你就会一直掉血。那你何不把它们杀死再赶路呢?
这就是戴维·艾伦(David Allen)发明的 GTD —— Getting Things Done —— 系统的精髓:Done。把这个任务做完,done了,你就不用想它了。不用想是目的,done是手段。
可是任务太多做不过来怎么办呢?GTD 要求你用一个外部系统去记录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要做什么事情,而不要用自己的脑子记。脑子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有了可靠的任务记录系统,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用担心自己还有哪些该做的事儿没有做,你就达到了心止如水的境界,你就可以好好享受工作本身,你的效率就会提高。
但是,效率 ≠ 效能。效率是怎么做,效能则是做什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建议我们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维度分类,认为应该优先做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其实他这个思想不是原创的,艾森豪威尔早就说过,“重要的事儿都不紧急,紧急的事儿都不重要。”
这个道理是如果你整天光想着“done”,你可能会被当前的任务蒙蔽双眼,而忘了考虑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时间管理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要事优先”。
传说早在1918年,有个管理咨询大师叫艾维·李(Ivy Lee),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当时有个钢铁厂请他帮着提高工厂的生产率,李说我只要和你们每个经理人员谈15分钟就行 —— 三个月之后,你们看看生产率有没有提高,再决定给我多少钱。
结果三个月后,钢铁厂给了他 2 万 5 千美元 —— 相当于今天的40万美元。李其实只给经理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天下班的时候,想好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六件事,第二天先把这六件事做好再做别的……
使用外部任务列表达到心止如水,再加上要事优先,这就是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则。具体的实现方法,比如用几个任务列表、是用电子版还是纸质的文件夹,每天做的“要事”到底是六件、三件还是一件,各家各派各有说法,其实大同小异。
当然知道该做什么有时候还不行,还有一个“自控力管理”的问题,单论时间管理,只要你能把握心止如水和要事优先这两个原则,你就会是一个效率和效能都很高的人。
那你说我现在效率已经挺高了,有没有一个特别科学的时间管理系统,能让我的效率再提高15%呢?我真诚地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记事本再厉害也不可能每天多给你一个小时。
……所以生活黑客们就想到,那我为啥不能每天多一个小时呢?
## 多相睡眠
一般人每天睡8小时,就只能有16 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如果你希望多几个小时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少睡几个小时。费里斯在《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感叹,长颈鹿每天只睡1.9个小时,为啥人就非得睡8个小时呢?
其实咱们想想,每天连续睡眠 8 小时,这也不一定就科学。人们千百年来都是晚上睡觉,那是因为晚上没有阳光。现在有了人工照明,我们完全可以“黑进”睡眠系统。
现在很多人正在尝试所谓“多阶段睡眠”,也叫“多相睡眠”法 — 把一天平均分成若干段,比如说分六段,每段四个小时之中,睡 20 或者 30 分钟。这样加起来,你每天只需要睡两到三个小时。
这个睡法的理论支持是人只有“快速眼动睡眠(REM)”是真正有用的。你躺床上睡八个小时,有用的其实也就两三个小时。而短睡直接就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在实践上,很多动物就是每天睡好几次,很多人睡觉其实也是时睡时醒……并没有一项特别有说服力的研究,说多阶段睡眠有什么大问题。
所以生活黑客们积极尝试。有的人坚持了七天就受不了了,但是科学实验似乎是说头十天是最难的,十天之后才能适应。有个生活黑客坚持了四个半月,证明多阶段睡眠的确可行……
但是他们也同时证明,多阶段睡眠是不可持续的。不是生理上不行,是生活上不行。别人没法跟你协调。每四个小时,有人甚至要每两个小时睡一次觉,同事和家人怎么跟你配合?会开一半大家先都睡会儿吗?办公室里都要准备床铺吗?而且你没有冗余度:只要错过一次15分钟睡眠,你就会感到非常难受。
不过那个坚持了四个半月的生活黑客最终放弃的理由还不是社会合作,而是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清醒时间。哪有什么工作非得每天清醒 20 多个小时呢。
## 外包
任务列表不能解决大问题,多阶段睡眠也省不了多少时间,所以这个事实是,你根本就不应该指望有什么“时间管理法”能让自己以一当十。
要想真把效能提高十倍,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请别人帮你做事。
我看这才是“高效能人士”的真正习惯。不过生活黑客是新时期的高效能人士,他们使用一些新概念来说这件事儿。蒂姆·费里斯在《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用的词是“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和“外包(outsource)” —— 你要把工作外包给别人去做,这样你就能享受不用自己动手的被动收入了。
而在数字时代,这一切应该尽可能在网上完成。里吉尔在书中讲了一个费里斯的追随者 ,他的业务模式是这样的。Google 的 AdSense 能告诉你当前人们喜欢搜索哪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带来很好的广告收益。但是其中有很多词,网上并没有很好的匹配内容。你可以做个网站,花钱请人专门为这些关键词去创作内容,你就会获得广告流量和被动收入。
当然包括费里斯在内,谁做这个都不可能每周真的只工作4小时,你要做很多网站推广之类工作。但是被动收入的确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个做法似乎比收房租还是高级一些。
现在有些网站允许你把一部分个人生活琐事外包出去,像订机票、给信用卡公司打电话之类的事情,都可以在网上找个印度或者菲律宾的助手帮你做。上面说的那个做关键词网站的老兄,以每小时 2 美元的工资雇了一个菲律宾人,工作内容是每天10点准时打电话提醒他用牙线剔牙……有一次菲律宾发生飓风,网断了,那个人特意跑了 8 英里给他打电话。这人还用每小时 8 美元雇了一个真实的女孩跟他一起工作,女孩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唯一的任务是看见他不做正事就提醒他,不听就打他一个耳光……
所以说人,那是真的很有用。
但是里吉尔说,这里面似乎有个道德问题。你是高效能了,可是别人怎么算呢?历史上所有高效能人士的所谓高效能其实都是建立在别人的付出之上:包括时间管理的祖师爷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初之所以那么高效,也是因为他的妻子和他的奴隶们在默默地帮他。
这公平吗?你说做饭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都是叫外卖,你看我效率多高 —— 但你这其实有点作弊的嫌疑,你购买了外卖送餐员的时间!你有这个用钱换时间的选项,他可没有。那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这哪里是黑客精神呢?
所谓GTD、所谓“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有一个隐藏的假定,那就是你自己完全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你不但几乎不受别人指挥,而且可以指挥别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所谓时间管理,或者是善于交给外部系统,或者是善于交给别人 —— 首先你得是“君子”才行……就连生活黑客也不能超越这个宿命。
文字:得到APP
# 《生活黑客》3:身体优化大师
生活黑客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
你是怎样对待自己身体的呢?我是没啥讲究。有些讲究的人会经常健身,注重健康饮食。再重视一点,你可能还会向医生请教,给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你甚至还可能会钻研一些最新的科学论文,了解比如说关于减肥的最新理论……而所有这些,跟生活黑客的做法相比,都爆弱了。
咱们来看看生活黑客能把自己的身体破解到什么样的程度。首先,你要有实验精神。
## 实验者
赛斯·罗伯茨(Seth Roberts)是个心理学教授。他很喜欢北京,一半时间在清华大学工作,另一半时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伯茨写一个博客,有很多的粉丝。不过博客的内容并不全是心理学,最吸引人的是个人健康方面的东西。罗伯茨谈健康可不是搞科普 —— 作为一个生活黑客,他拿自己做实验。
最初是因为罗伯茨脸上长了很多粉刺,他想知道粉刺跟饮食有没有关系。医生告诉罗伯茨,粉刺和饮食没关系,得吃药才能好,给他开了一些抗生素。然后罗伯茨干了一件让医生很吃惊的事情。
罗伯茨决定测量这个药的疗效。他每周都把吃药的数量变一下,比如这周每天吃一片,下周每天吃两片,再下一周每天吃三片。实验结果是不管每天吃多少药,脸上的粉刺一点都没少。
如果药物无效,饮食有没有效果呢?罗伯茨又做了食物实验,他发现吃含有过氧化苯甲酸的食物好像有效,维生素B也有改善作用,而比萨饼和健怡可乐则会加重粉刺。使用自己发现的饮食疗法,罗伯茨把粉刺减少了90%!
这件事给了罗伯茨两个信念。第一,医生说的不一定对。第二,我可以用实验方法破解我的身体。
你不能说罗伯茨这两个信念不对。现代医学仍然是非常不完备的科学,关于健康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科学定论。而既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每个人对药物和食物的反应相比也不会完全一样,拿自己做个测试就可能是有道理的 —— 以前用青霉素不也需要做皮试吗?
罗伯茨拿自己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的有些思路很清奇。罗伯茨发现 ——
每天早上起来看一档屏幕上主持人的头占比很大的那种脱口秀节目,能改善他的情绪。
不吃早饭,同时每天站立超过八小时,能改善他的睡眠。
但是站八小时可能有些太长了,更简便的方法是单腿站立。每天单腿少站一会儿,也能改善睡眠。
继续改进,把腿弯着站立 —— 我理解差不多像是练马步那样 —— 只需八分钟就能让他感到劳累,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每天吃点去除甜味的糖,能让罗伯茨减肥。他的理论是这样可以欺骗身体,让身体既得到了糖的营养又不会贪吃。罗伯茨在2006年出了一本书,叫《香格里拉饮食》,描写了一个亲测有效的、不用挨饿、吃啥都行的减肥方案。这本书给罗伯茨带来了很大的声望,但是他的实验并未停止。
吃点肥猪肉,不但能改善睡眠,而且还能使他第二天精力充沛。后期罗伯茨干脆直接吃黄油,发现不但身体状况改善,连大脑反应速度都提高了。
是的,罗伯茨经常测量自己的大脑反应速度,方法是在计算机上做简单加法题。每天固定吃一些黄油,让罗伯茨的反应时间从650毫秒降低到了620毫秒,提高了30毫秒。
哈哈,医生们还在说什么动物脂肪这不好那不好,尤其是对心血管不好 —— 可是罗伯茨吃了一段时间黄油之后去做心脏检测,发现自己的心脏状况反而还提升了!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黄油让我更聪明》,被发表在了《纽约观察者》杂志上。
遗憾的是,那是罗伯茨的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面世之前两天,罗伯茨去世了,死因是心脏病。
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也许这是因为罗伯茨拿自己实验的时候下手太狠,为了增强反应速度而牺牲了心脏……总之生活黑客们并没有被吓住,他们正在继续探索。
## 量化自我
从科学方法角度来讲,罗伯茨拿自己做的实验很容易出问题。你只有一个人的数据。你很有可能会把偶然的结果当成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你无法判断一个所谓的改善到底是不是安慰剂效应。科学的结论,需要大规模的可重复实验才行。
但是不管拿自己做实验这种行为好不好,广大生活黑客认为,积累一些自己的数据,总是不错的。我尽量不折腾自己,我记录自己,这总是好的吧?
著名的数字时代思想家,凯文·凯利(KK),倡导了一场叫做“量化自我(简称QS,quantify self)”的运动。这个运动认为,想要改善某个东西,你首先得能测量这个东西。
比如你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体重、心率、血压这些指标的数据,时不时看看都有哪些变化。现在像苹果手表这样的产品,抓的就是量化自我的市场。
数据是客观的,不会被你的情绪所影响,数据应该能告诉你真实的身体状况。有了数据,你就可以和别人比较,更可以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你还能通过画图判断变化趋势。当然,如果你想像罗伯茨那样拿自己做实验,你更需要数据。
好,那现在量化自我这个运动已经开展很多年了,它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了吗?
你的苹果手表帮你认清了自己,进而对你的健康状况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吗?你的医生会经常调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吗?
有些人认为有用。我就听说过有的医生会为了监测患者的睡眠而要求患者佩戴智能手环睡觉。有人声称量化自我帮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有人还自我诊断出了一个医生没有发现的病。还有一位女性患有间歇性头痛,她用量化自我的方法找到了头痛的规律,获得了一点掌控感。
但也有人认为量化自我没用。
我的个人感觉是量化自我有点像是写日记:你要说有用吧不写日记的人日子过得也不差,你要说没用吧写日记的确让很多人感觉很好 —— 也许对写日记这件事来说,“有没有用”根本就不重要。量化自我是一种个性表达,能增加你对生活的掌控感。
而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把量化自我做成了行为艺术。里吉尔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某人在每次和妻子发生性行为的前后都要测量一下两人身体各个关键部位的细菌指标……测量结果是每一次性行为都会使得两人的指标接近了……可是这个结论难道不是显然的吗?你不测量就想不到吗?
其实“要想改善什么东西首先得能测量这个东西”这句话也不见得对。“坎贝尔定律” 表明有些指标一测量反而就不好使……而生活中很多重要东西本就是无法测量的。
## “加州意识形态”
实验自我也好,量化自我也好,生活黑客的精神是把身体当做一个系统,期望能用技术手段破解、从而改进这个系统。
为此,有的生活黑客敢每天吃超过 100 粒各种维生素之类的药物。有的生活黑客敢服用尚未被科学实验证明安全的药物。有的生活黑客敢使用、甚至量产和推广所谓“聪明药”。而所有这些探索,目前都没有实锤证明有效。他们只是在探索。
还有的生活黑客,打算把“吃饭”这个麻烦给戒了。
前面我们提到的 Soylent 这个代餐,是2013年一个叫罗布·莱因哈特(Rob Rhinehart)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发明的。莱因哈特号称自己试用一个月之后,皮肤变好了,牙齿变白了,头发更浓密了,头皮屑不见了,耐力增加了,连情绪都变好了。他还说 Soylent 增强了他的艺术感,让他在生活中能随时发现美……
不过现在 Soylent 的官网上已经不提这些健康上的好处了,可能是投资人怕带来麻烦不让提,也可能是莱因哈特终于意识到那些好处也许是安慰剂效应 —— 如果你得到一笔 2000 万美元的投资,你也会感觉自己的处处都很良好。
Soylent,2014年出了1.0正式版,2016年出了1.7版。其中2015年还出了一个2.0版,连冲水都省了,是一种罐装饮料,直接喝。为什么生活黑客喜欢这种东西?因为它给复杂生活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你从此不用做饭、不用关心吃什么饭、而且不用担心营养问题。Soylent 是个封装好的工具。它的配方是公开的,你要是想知道它的营养是否均衡,你完全可以自己去考察一下 —— 然后你会赞同它的配方,就好像程序员赞同一个封装好的库函数一样。
你剩下的事情,就是直接调用这个函数。这样你就从吃饭这件事上解脱出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行。
有人把生活黑客的理念,称为“加州意识形态”。我们总结一下,它大约有三个信仰 ——
第一,人应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体制的限制。
第二,人可以改善自我,通过个人的进步来实现自由。
第三,改善自我的手段是工具和技术。只要有足够好的工具和技术,我就能提升自我,变得更年轻、更聪明、更健康。
这是非常乐观的姿态。我感觉咱们中国的年轻人非常认同这些理念,我觉得这些理念挺好 —— 尽管真实世界不一定有这么简单。那根据加州意识形态,如果你的身体不健康,就说明你对生活的破解不够,你应该感到羞耻!
里吉尔对生活黑客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我也不太赞成用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特别是服用没有经过科学检验的药物……但是我对敢于这么做的生活黑客充满了钦佩。敢冒险,而且有想法,肯定是真精英。
文字:得到APP
# 《生活黑客》4:对浪漫关系的黑化
把 Hacker 这个词翻译成“黑客”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音译,但“黑”这个字自带“神秘 + 违规”的色彩,确实也很切合黑客的特点。《生活黑客》的这一讲,我们对“黑”这个字发掘一个更极端的意思 ——
“黑化”的黑。
“黑化”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对网络小说的文学评论,我理解,意思是为了追逐什么东西而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把自己变成坏人。比如我有个朋友的上级领导,原本是个正常人,可是因为感受到了威胁,为了保住权力,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就被人看做是黑化了。
哪怕要做一个生活黑客,你也应该避免黑化。里吉尔有个贯穿全书的观念,说生活黑客有两种追求,我们需要区分明白。
一种是“正常化”,是为了弥补某个缺陷。比如有个孩子一出生就是兔唇,这是一个明显的生理缺陷,可以认为是不正常的。那么我们宁可花很多钱,也要设法给他做个手术,让他的长相正常化,这是完全正当的决定。
另一种是“优化”,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某个特点,超越别人。比如一位女青年,长相原本已经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挺好看,但是她想成为最美的人,打算去做整容手术,要动很多刀。这个追求,可就有争议了。
你可能会说,人参与市场竞争,难道不就应该突出自己的“长板”吗?是的,但是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代价。优化的一个代价,是可能会黑化。
## 极客的短板
很多生活黑客都是极客(geek),也就是痴迷于技术,但是缺乏社交能力的人。极客因为懂技术而自视甚高,同时又因为不善社交而对人际关系有一种不安全感。这两种感觉加起来,使得极客对男女感情问题比较焦虑。2017 年中国有个“翟欣欣事件”,一个优秀程序员被人骗婚,然后居然自杀了。你要是觉得不可思议,那是你不理解极客的苦。
1999 年美国互联网圈有个热点事件。一个极客,他是一位计算机语义学专家,声称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己永远都找不到女朋友。他的证明方法是这样的 ——
像我这么优秀的人,必须找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我认为美貌是第一位的,所以理想女友的长相应该在人群的两个标准差之外 —— 也就是说她必须长得比 97.5% 的女性美,这就只剩下了 2.5%。当然智商也应该比较高,就算一个标准差吧,这意味着我需要从按美貌标准选出来的 2.5% 的女性中再选16%,这就只剩下了0.4%。然后她还必须跟我年龄相仿、单身、还得能跟我互相吸引……这么算下来,这位老兄的计算结果是,全球只有大约几千名女性是他理想的结婚对象。
这意味着如果他使用随机相亲的方法,将会几乎不可能找到女朋友。
而在旁观者看来,像他这种会用如此方法计算的人,就算找大概也只能找到翟欣欣。
那极客该怎么办呢?难道认命吗?有些极客是生活黑客,他们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对女性展开反击。浪漫关系难道不也是一个系统吗?这个系统难道就不能用技术手段破解吗?
有些生活黑客只是想让自己“正常化”,他们会总结一些取悦女性的方法。比如说虽然我长得不帅,但我态度好,做个暖男也行。再比如我比较害羞一跟女生说话就紧张,那我可以多参加一些相亲活动,刻意练习。我还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在女生面前主动开开玩笑,彰显自信。
我们前面说过,蒂姆·费里斯是个喜欢把个人生活外包的生活黑客。他的做法是上网找了一群菲律宾人,让他们去相亲网站帮自己联系附近的女性,安排相亲活动。有一位女生活黑客使用数据管理自己潜在的相亲对象,还通过数据分析找到了在相亲网站受欢迎的秘密,把自己打造成了网站最受欢迎的人。
这些似乎都无可厚非……但有些生活黑客,追求的不仅仅是让自己正常化,而是优化。
## “把妹达人”
有一派生活黑客专门破解女性的被诱惑心理,琢磨怎么让女生瞬间喜欢上自己。他们自称“pick up artists”,搭讪艺术家,在中国也被称为“把妹达人”。他们总结了一套有步骤有流程有剧本的“算法”。他们声称不管是什么条件的男人,只要按照这套算法操作,就能找到 —— 而且能找到很多 —— 高分女友。
如果你觉得给女性打分这个行为就已经是在物化女性,是不可容忍的,这可仅仅是第一步。把妹达人把女性视为猎物,以猎取更多的高分女性为荣。具体的操作技术你可以随便在网上找到,咱们简单说几个。
一个技术叫“negging”,意思是当面、但是假装是不经意地、对一位女性做出否定的评价。可能对方打扮得非常完美,你早就怦然心动了,但是你不要表现出来。你应该给她挑个小毛病,比如说告诉她,她的牙齿上有口红,暗示自己对她并不感兴趣。
女神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她就会更想取得你的认同……这样一来,你就占据了主动权。
一个技术叫“镜像”。在交流过程中模仿对方的一些小动作,就能让双方的亲密感增加。你模仿她,她也会模仿你,你俩肢体语言同步,关系就更进一步。
一个技术叫“评估线索”。你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眼球的运动和变化来判断她的心理。比如如果她瞳孔放大同时还脸红了,那就说明非常有戏。
你还可以故意使用一些同音词、容易引起歧义联想的语言去挑逗对方,看看她会不会反感……等等等。
各类把妹达人写的操作指南,都会告诉你这些技术有多么好使,同时还附带各种亲身经历的案例。但是真的好使吗?
里吉尔考证,把妹达人这一套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叫做“神经语言规划(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学说。这个学说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对一个人的思想进行编程 —— 让她按照你设定的目标去想,就好像催眠术一样。
但是,请注意,“神经语言规划”并不是一套被心理学界广泛认可的学问。把妹达人这一套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女性有用,但是效果必定是被大大夸大了。没有任何严肃研究说这套方法有效。
但是这并不妨碍极客们相信这一套。想想吧,擅长技术而又孤独的我有个大问题,而现在居然有人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方法?我太愿意相信了!
## 夫妻的游戏
用大数据相亲也好,用技术手段搭讪也好,生活黑客如果只追求“找到”和“捉到”异性,那还是不行的。开始一段关系和维持一段关系是两码事,如果没有长久的浪漫关系,人生仍然是失败的。所以生活黑客对夫妻关系这个系统也要破解。
有个生活黑客想做模范丈夫,就专门钻研了各种讨妻子喜欢的方法并且付诸实施。大约是今天来个小惊喜明天制造一个小浪漫。这个做法好是好,但是你可能感觉太被动,没有控制感。
而另有一个生活黑客,弄了一套针对自己的量化评价系统,让妻子每个季度一次,对他在爱人、丈夫、挣钱者和父亲这四个角色上的表现打分。你可能说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不是!这是为了解放自我。这个系统的好处是只要他保证四项加起来的平均分不低于一定分数线就行 —— 系统允许他在某一项上拿低分。比如说,如果他努力工作、在“挣钱者”这个项目上拿到高分,他就可以偶尔出轨,在“丈夫”这个项目上拿低分了……蒂姆·费里斯对此深表赞赏。
而这样的系统对妻子来说实在有点不公平。有一对生活黑客夫妻,一个是机器学习的工程师,一个是计算机游戏设计师,发明了一套夫妻间的游戏系统。现在不是流行把生活给“游戏化”吗?这套系统的思路就是如此,要把游戏设计的公平合理,让双方独立自主决定,同时必须确保男女平等。
核心方法,是一个“竞拍”体制。比如现在有个倒垃圾的家务活,俩人其实谁都不想干,那谁干呢?竞拍。他们的竞拍非常先进,是我们专栏讲博弈论的时候说过的“次价格密封拍卖”法。
假设丈夫出价 2 美元,妻子出价 4 美元,那么妻子赢得竞拍。于是妻子要付给丈夫 2 美元,丈夫去倒垃圾。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拍卖价格体现了双方做这件事的意愿强烈程度。妻子出价更高,说明妻子更不愿意去倒垃圾,那么让丈夫去做的确更合理。丈夫认为倒垃圾这件事值 2 美元,他果然得到了 2 美元,非常满意。而妻子原本认为倒一次垃圾值 4 美元,现在只花了 2 美元,也很高兴。
再比如说妻子要求丈夫陪看电视剧,而丈夫不想看,这也可以竞拍。丈夫愿意花 50 美元获得不看的权利,妻子愿意花 40 美元让他必须看,那么丈夫获胜,并且付给妻子 40 美元,仍是皆大欢喜。
这是资源的有效分配。我建议你以后要跟同事决定谁做什么事情,可以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再也不用揣摩对方的真实意图了,直接拿钱说话多简单。谁都不必被迫、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谁为谁做事都不用记账。
可是夫妻间这么干合适吗?各自有自己的财务账号好吗?万一一方没收入,这还公平吗?但是这两位生活黑客长期使用这个方法,宣称只要是在卧室之外,什么事情都可以竞拍,并且认为效果良好。
你能接受生活黑客们的这些做法吗?过分的优化可能会走向黑化。有些人喜欢吹嘘自己搭讪成功的次数,有些人对相亲上瘾,想要把所有合适的对象都见一遍,有些人认为只要满足了量化指标就可以为所欲为……
对某一项指标的优化可能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到更重要的东西。
文字:得到APP
Markdown is supported
0% .
You are about to add 0 people to the discussion. Proceed with caution.
先完成此消息的编辑!
想要评论请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