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 6aec8b69 编写于 作者: D dangqingqing

follow comments

上级 7590464f
......@@ -37,7 +37,7 @@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variations.png" width="550" ><br/>
图3. 扰动图片展示
图3. 扰动图片展示[22]
</p>
## 模型概览
......@@ -45,12 +45,12 @@
图像识别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PASCAL VOC](http://host.robots.ox.ac.uk/pascal/VOC/)[ImageNet](http://image-net.org/)等公开的数据集上,很多图像识别算法通常在这些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和比较。PASCAL VOC是2005年发起的一个视觉挑战赛,ImageNet是2010年发起的大规模视觉识别竞赛(ILSVRC)的数据集,在本章中我们基于这些竞赛的一些论文介绍图像分类模型。
在2012年之前的传统图像分类方法可以用背景描述中提到的三步完成,但通常完整建立图像识别模型一般包括底层特征学习、特征编码、空间约束、分类器设计、模型融合等几个阶段。
- 1). **底层特征提取**通常从图像中按照固定步长、尺度提取大量局部特征描述。常用的局部特征包括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尺度不变特征转换) \[[1](#参考文献)\]、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 方向梯度直方图) \[[2](#参考文献)\]、LBP(Local Bianray Pattern, 局部二值模式) \[[3](#参考文献)\] 等,一般也采用多种特征描述子,防止丢失过多的有用信息。
- 2). **特征编码**底层特征中包含了大量冗余与噪声,为了提高特征表达的鲁棒性,需要使用一种特征变换算法对底层特征进行编码,称作特征编码。常用的特征编码包括向量量化编码 \[[4](#参考文献)\]、稀疏编码 \[[5](#参考文献)\]、局部线性约束编码 \[[6](#参考文献)\]、Fisher向量编码 \[[7](#参考文献)\] 等。
- 3). **空间特征约束** 特征编码之后一般会经过空间特征约束,也称作**特征汇聚**。特征汇聚是指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对每一维特征取最大值或者平均值,可以获得一定特征不变形的特征表达。金字塔特征匹配是一种常用的特征聚会方法,这种方法提出将图像均匀分块,在分块内做特征汇聚。
- 4). **通过分类器分类**经过前面步骤之后一张图像可以用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进行描述,接下来就是经过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通常使用的分类器包括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 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而使用核方法的SVM是最为广泛的分类器,在传统图像分类任务上性能很好。
1). **底层特征提取**: 通常从图像中按照固定步长、尺度提取大量局部特征描述。常用的局部特征包括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尺度不变特征转换) \[[1](#参考文献)\]、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 方向梯度直方图) \[[2](#参考文献)\]、LBP(Local Bianray Pattern, 局部二值模式) \[[3](#参考文献)\] 等,一般也采用多种特征描述子,防止丢失过多的有用信息。
2). **特征编码**: 底层特征中包含了大量冗余与噪声,为了提高特征表达的鲁棒性,需要使用一种特征变换算法对底层特征进行编码,称作特征编码。常用的特征编码包括向量量化编码 \[[4](#参考文献)\]、稀疏编码 \[[5](#参考文献)\]、局部线性约束编码 \[[6](#参考文献)\]、Fisher向量编码 \[[7](#参考文献)\] 等。
3). **空间特征约束**: 特征编码之后一般会经过空间特征约束,也称作**特征汇聚**。特征汇聚是指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对每一维特征取最大值或者平均值,可以获得一定特征不变形的特征表达。金字塔特征匹配是一种常用的特征聚会方法,这种方法提出将图像均匀分块,在分块内做特征汇聚。
4). **通过分类器分类**: 经过前面步骤之后一张图像可以用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进行描述,接下来就是经过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通常使用的分类器包括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 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而使用核方法的SVM是最为广泛的分类器,在传统图像分类任务上性能很好。
这种方法在PASCAL VOC竞赛中的图像分类算法中被广泛使用[18]。[NEC实验室](http://www.nec-labs.com/)在ILSVRC2010中采用SIFT和LBP特征,两个非线性编码器以及SVM分类器获得图像分类的冠军 \[[8](#参考文献)\]
这种方法在PASCAL VOC竞赛中的图像分类算法中被广泛使用 \[[18](#参考文献)\][NEC实验室](http://www.nec-labs.com/)在ILSVRC2010中采用SIFT和LBP特征,两个非线性编码器以及SVM分类器获得图像分类的冠军 \[[8](#参考文献)\]
Alex Krizhevsky在2012年ILSVRC提出的CNN模型 \[[9](#参考文献)\] 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效果大幅度超越传统方法,获得了ILSVRC2012冠军,该模型被称作AlexNet。这也是首次将深度学习用于大规模图像分类中。从AlexNet之后,涌现了一系列CNN模型,不断地在ImageNet上刷新成绩,如图4展示。随着模型变得越来越深以及精妙的结构设计,Top-5的错误率也越来越低,降到了3.5%附近。而在同样的ImageNet数据集上,人眼的辨识错误率大概在5.1%,也就是目前的深度学习模型的识别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眼。
......@@ -61,29 +61,29 @@ Alex Krizhevsky在2012年ILSVRC提出的CNN模型 \[[9](#参考文献)\] 取得
### CNN
传统CNN包含卷积层、全连接层等组件,并采用softmax多类别分类器和多类交叉熵损失函数,一个典型的卷积神经网络如图5所示,我们首先了解CNN网络结构的一些基本组件。
传统CNN包含卷积层、全连接层等组件,并采用softmax多类别分类器和多类交叉熵损失函数,一个典型的卷积神经网络如图5所示,我们先介绍用来构造CNN的常见组件。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lenet.png"><br/>
图5. CNN网络示例
图5. CNN网络示例[20]
</p>
- 卷积(Convolution)层: 通过卷积操作提取底层到高层的特征,发掘出图片局部关联性质和空间不变性质。
- 池化(Pooling)层: 是一种降采样操作,通过取卷积得到特征图中局部区块的最大值(Max-Pooling)或平均值(Avg-Pooling)来达到降采样的目的,并在做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不变性
- 全连接(Fully-Connected, 简称FC)层: 输入层到隐藏层的神经元是全部连接的。
- 卷积层(convolution layer): 执行卷积操作提取底层到高层的特征,发掘出图片局部关联性质和空间不变性质。
- 池化层(pooling layer): 执行降采样操作。通过取卷积输出特征图中局部区块的最大值(max-pooling)或者均值(avg-pooling)。降采样也是图像处理中常见的一种操作,可以过滤掉一些不重要的高频信息
- 全连接层(fully-connected layer,或者fc layer): 输入层到隐藏层的神经元是全部连接的。
- 非线性变化: 卷积层、全连接层后面一般都会接非线性变化层,例如Sigmoid、Tanh、ReLu等来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在CNN里最常使用的为ReLu激活函数。
- Dropout \[[10](#参考文献)\] : 在模型训练阶段随机让一些隐层节点权重不工作,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一定程度上防止过拟合。
另外,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每层参数不断更新,会导致下一次输入分布发生变化,这样导致训练过程需要精心设计超参数。如2015年Sergey Ioffe和Christian Szegedy提出了Batch Normalization(BN)算法 \[[14](#参考文献)\]中,每个batch对网络中的每一层特征都做归一化,使得每层分布相对稳定。BN算法不仅起到一定的正则作用,而且弱化了超参数的设计。经过实验证明,BN算法加速了模型收敛过程,在后来较深的模型中被广泛使用。
另外,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每层参数不断更新,会导致下一次输入分布发生变化,这样导致训练过程需要精心设计超参数。如2015年Sergey Ioffe和Christian Szegedy提出了Batch Normalization (BN)算法 \[[14](#参考文献)\] 中,每个batch对网络中的每一层特征都做归一化,使得每层分布相对稳定。BN算法不仅起到一定的正则作用,而且弱化了一些超参数的设计。经过实验证明,BN算法加速了模型收敛过程,在后来较深的模型中被广泛使用。
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VGG,GooleNet和ResNet网络结构。
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VGG,GoogleNet和ResNet网络结构。
### VGG
牛津大学VGG(Visual Geometry Group)组在2014年ILSVRC提出的模型被称作VGG模型 \[[11](#参考文献)\] 。该模型相比以往模型进一步加宽和加深了网络结构,它的核心是五组卷积操作,每两组之间做Max-Pooling空间降维。同一组内采用多次连续的3X3卷积,卷积核的数目由较浅组的64增多到最深组的512,同一组内的卷积核数目是一样的。卷积之后接两层全连接层,之后是分类层。由于每组内卷积层的不同,有11、13、16、19层这几种模型,下图展示一个16层的网络结构。VGG模型结构相对简洁,提出之后也有很多文章基于此模型进行研究,如在ImageNet上首次公开超过人眼识别的模型\[[19](#参考文献)\]就是借鉴VGG模型的结构。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vgg16.png" width="700" ><br/>
<img src="image/vgg16.png" width="750" ><br/>
图6. 基于ImageNet的VGG16模型
</p>
......@@ -93,22 +93,23 @@ GoogleNet \[[12](#参考文献)\] 在2014年ILSVRC的获得了冠军,在介绍
NIN模型主要有两个特点:1) 引入了多层感知卷积网络(Multi-Layer Perceptron Convolution, MLPconv)代替一层线性卷积网络。MLPconv是一个微小的多层卷积网络,即在线性卷积后面增加若干层1x1的卷积,这样可以提取出高度非线性特征。2) 传统的CNN最后几层一般都是全连接层,参数较多。而NIN模型设计最后一层卷积层包含类别维度大小的特征图,然后采用全局均值池化(Avg-Pooling)替代全连接层,得到类别维度大小的向量,再进行分类。这种替代全连接层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参数。
Inception模块如下图7所示,图(a)是最简单的设计,输出是3个卷积层和一个池化层的特征拼接,这样设计的缺点是池化层不会改变特征通道数,拼接后会导致特征的通道数较大,经过几层这样的模块堆积会导致通道数越来越大,参数和计算量随之增大。为了改善这个缺点,图(b)引入3个1x1卷积层进行降维,所谓的降维就是减少通道数,同时如NIN模型中提到的1x1卷积也可以修正线性特征。
Inception模块如下图7所示,图(a)是最简单的设计,输出是3个卷积层和一个池化层的特征拼接。这种设计的缺点是池化层不会改变特征通道数,拼接后会导致特征的通道数较大,经过几层这样的模块堆积后,通道数会越来越大,导致参数和计算量也随之增大。为了改善这个缺点,图(b)引入3个1x1卷积层进行降维,所谓的降维就是减少通道数,同时如NIN模型中提到的1x1卷积也可以修正线性特征。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inception.png" width="600" ><br/>
<img src="image/inception.png" width="550" ><br/>
图7. Inception模块
</p>
GoogleNet由多组Inception模块堆积而成,另外,在网络最后也没有采用传统的多层全连接层,而是像NIN网络一样采用了均值池化层,与NIN不同的是,池化层后面接了一层到类别数映射的全连接层。除了这两个特点之外,由于网络中间层特征也很有判别性,GoogleNet在中间层添加了两个辅助分类器,在后向传播中增强梯度并且增强正则化,而整个网络的损失函数是这个三个分类器的损失加权求和。
GoogleNet由多组Inception模块堆积而成。另外,在网络最后也没有采用传统的多层全连接层,而是像NIN网络一样采用了均值池化层;但与NIN不同的是,池化层后面接了一层到类别数映射的全连接层。除了这两个特点之外,由于网络中间层特征也很有判别性,GoogleNet在中间层添加了两个辅助分类器,在后向传播中增强梯度并且增强正则化,而整个网络的损失函数是这个三个分类器的损失加权求和。
GoogleNet整体网络结构如图8所示,总共22层网络:开始由3层普通的卷积组成;接下来由三组子网络组成,第一组子网络包含2个Inception模块,第二组包含5个Inception模块,第三组包含2个Inception模块;然后接均值池化层、全连接层。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googlenet.jpeg" ><br/>
图8. GoogleNet[12]
图8. GoogleNet[12]
</p>
上面介绍的是GoogleNet第一版模型(称作GoogleNet-v1)。GoogleNet-v2 \[[14](#参考文献)\] 引入BN层;GoogleNet-v3 \[[16](#参考文献)\] 对一些卷积层做了分解,进一步提高网络非线性能力和加深网络;GoogleNet-v4 \[[17](#参考文献)\] 引入下面要讲的ResNet设计思路。从v1到v4每一版的改进都会带来准确度的提升,介于篇幅,这里不再详细介绍v2到v4的结构。
......@@ -116,13 +117,15 @@ GoogleNet整体网络结构如图8所示,总共22层网络:开始由3层普
ResNet(Residual Network) \[[15](#参考文献)\] 是2015年ImageNet图像分类、图像物体定位和图像物体检测比赛的冠军。针对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时加深网络导致准确度下降的问题,ResNet提出了采用残差学习。在已有设计思路(BN, 小卷积核,全卷积网络)的基础上,引入了残差模块。每个残差模块包含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路径是输入特征的直连通路,另一条路径对该特征做两到三次卷积操作得到该特征的残差,最后再将两条路径上的特征相加。
残差模块如图9所示,左边是基本模块连接方式,由两个输出通道数相同的3x3卷积组成。右边是瓶颈模块(Bottleneck)连接方式,之所以称为瓶颈,是因为上面的1x1卷积用来降维(图示例即256->64),下面的1x1卷积用来升维(图示例即64->256),这样中间3x3卷积的输入和输出通道数都较小(图示例即64->64)。图10展示了50、101、152层网络连接示意图,所使用是瓶颈模块。这三个模型的区别在于每组中残差模块的重复次数不同(见图右上角)。ResNet训练收敛较快,成功的训练了上百乃至近千层的卷积神经网络。
残差模块如图9所示,左边是基本模块连接方式,由两个输出通道数相同的3x3卷积组成。右边是瓶颈模块(Bottleneck)连接方式,之所以称为瓶颈,是因为上面的1x1卷积用来降维(图示例即256->64),下面的1x1卷积用来升维(图示例即64->256),这样中间3x3卷积的输入和输出通道数都较小(图示例即64->64)。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resnet_block.jpg" width="300"><br/>
图9. 残差模块
</p>
图10展示了50、101、152层网络连接示意图,使用的是瓶颈模块。这三个模型的区别在于每组中残差模块的重复次数不同(见图右上角)。ResNet训练收敛较快,成功的训练了上百乃至近千层的卷积神经网络。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resnet.png"><br/>
图10. 基于ImageNet的ResNet模型
......@@ -139,7 +142,7 @@ ResNet(Residual Network) \[[15](#参考文献)\] 是2015年ImageNet图像分类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cifar.png" width="350"><br/>
图11. CIFAR10数据集
图11. CIFAR10数据集[21]
</p>
下面命令用于下载数据和基于训练集计算图像均值,在网络输入前,基于该均值对输入数据做预处理。
......@@ -225,7 +228,7 @@ settings(
regularization=L2Regularization(0.0005 * 128),)
```
通过 `learning_rate_decay_a` (简写a) 、`learning_rate_decay_b` (简写b) 和 `learning_rate_schedule ` 指定学习率调整策略,这里采用离散指数的方式调节学习率,计算公式如下, `n` 代表已经处理过的累计总样本数,$lr_{0}$ 即为 `settings` 里设置的 `learning_rate`
通过 `learning_rate_decay_a` (简写$a$) 、`learning_rate_decay_b` (简写$b$) 和 `learning_rate_schedule` 指定学习率调整策略,这里采用离散指数的方式调节学习率,计算公式如下, $n$ 代表已经处理过的累计总样本数,$lr_{0}$ 即为 `settings` 里设置的 `learning_rate`
$$ lr = lr_{0} * a^ {\lfloor \frac{n}{ b}\rfloor} $$
......@@ -377,7 +380,7 @@ def layer_warp(block_func, ipt, features, count, stride):
```
`resnet_cifar10` 的连接结构主要以下几个过程。
`resnet_cifar10` 的连接结构主要以下几个过程。
1. 底层输入连接一层 `conv_bn_layer`,即带BN的卷积层。
2. 然后连接3组残差模块即下面配置3组 `layer_warp` ,每组采用图 10 左边残差模块组成。
......@@ -530,3 +533,9 @@ python classify.py --job=extract --model=output/pass-00299 --data=image/dog.png
[18] Everingham, M., Eslami, S. M. A., Van Gool, L., Williams, C. K. I., Winn, J. and Zisserman, A. [The Pascal Visual Object Classes Challenge: A Retrospective]((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63-014-0733-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111(1), 98-136, 2015.
[19] He, K., Zhang, X., Ren, S., and Sun, J. [Delving Deep into Rectifiers: Surpassing Human-Level Performance on ImageNet Classification](https://arxiv.org/abs/1502.01852). ArXiv e-prints, February 2015.
[20] http://deeplearning.net/tutorial/lenet.html
[21] https://www.cs.toronto.edu/~kriz/cifar.html
[22] http://cs231n.github.io/classification/
......@@ -75,7 +75,7 @@ h_t & = o_t\odot tanh(c_t)\\\\
其中,$i_t, f_t, c_t, o_t$分别表示输入门,遗忘门,记忆单元及输出门的向量值,带角标的$W$及$b$为模型参数,$tanh$为双曲正切函数,$\odot$表示逐元素(elementwise)的乘法操作。输入门控制着新输入进入记忆单元$c$的强度,遗忘门控制着记忆单元维持上一时刻值的强度,输出门控制着输出记忆单元的强度。三种门的计算方式类似,但有着完全不同的参数,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控制着记忆单元$c$,如图3所示:
<p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lstm.png" width = "65%" height = "65%" align="center"/><br/>
图3. 时刻$t$的LSTM\[[7](#参考文献)\]
图3. 时刻$t$的LSTM [7]
</p>
LSTM通过给简单的循环神经网络增加记忆及控制门的方式,增强了其处理远距离依赖问题的能力。类似原理的改进还有Gated Recurrent Unit (GRU)\[[8](#参考文献)\],其设计更为简洁一些。**这些改进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宏观描述却与简单的循环神经网络一样(如图2所示),即隐状态依据当前输入及前一时刻的隐状态来改变,不断地循环这一过程直至输入处理完毕:**
......
Markdown is supported
0% .
You are about to add 0 people to the discussion. Proceed with caution.
先完成此消息的编辑!
想要评论请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