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 681fc74c 编写于 作者: 2 2293736867

JVM chapter1 and chapter2

上级 9bb996bf
# Table of Contents
* [1 来源](#1-来源)
* [2 `Java`里程碑](#2-java里程碑)
* [2.1 `Java`起源](#21-java起源)
* [2.2 `JDK 1.0`](#22-jdk-10)
* [2.3 `JDK 1.2-1.7`](#23-jdk-12-17)
* [2.4 `JDK 1.8+`](#24-jdk-18)
* [3 `JVM`种类简介](#3-jvm种类简介)
* [4 `JVM`简单编译调试实战](#4-jvm简单编译调试实战)
* [4.1 获取源码+`BootJDK`](#41-获取源码bootjdk)
* [4.2 安装依赖库](#42-安装依赖库)
* [4.3 编译](#43-编译)
* [4.4 调试](#44-调试)
* [4.5 `JVM`下载](#45-jvm下载)
# 1 来源
- 来源:《Java虚拟机 JVM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葛一鸣
- 章节:第一章
本文是第一章的一些笔记整理。
# 2 `Java`里程碑
## 2.1 `Java`起源
1990年`Sun`公司决定开发一门新的程序语言——`Oak`,已经具备安全性、网络通信、面向对象、垃圾回收、多线程等特性,由于`Oak`已被注册,于是改名为`Java`
## 2.2 `JDK 1.0`
1995年`Sun`发布了`Java`以及`HotJava`产品,1996年正式发布`JDK 1.0`,包括两部分:
- 运行环境:`JRE`,包括核心`API`,用户界面`API`,发布技术、`JVM`
- 开发环境:`JDK`,包括编译器`javac`
1997年发布`JDK1.1`
## 2.3 `JDK 1.2-1.7`
1998年发布`JDK 1.2``JDK1.2`兼容智能卡和小型消费类设备,还兼容大型服务器系统。同时`Sun`发布`JSP/Servlet`+`EJB`规范,将`Java`分成了`J2EE``J2SE``J2ME`
2000年发布`JDK 1.3`,默认虚拟机改为`Hotspot`
2002年发布`JDK1.4``Classic`虚拟机退出舞台。
2004年发布`JDK 1.5`,支持泛型、注解、自动装箱拆箱、枚举、可变长参数等。
2006年发布`JDK 1.6``Java`开源并建立了`OpenJDK`
2011年发布`JDK 1.7`,启用了`G1`垃圾回收器,支持64位系统的压缩指针以及`NIO 2.0`
## 2.4 `JDK 1.8+`
2014年发布`JDK 1.8``JDK 1.8`是一个`LTS`版,到目前还支持,引入了全新的`Lambda`
2017年发布`JDK 9`
2018年发布`JDK 10`
2018年发布`JDK 11`,又一个`LTS`版,引入了字符串增强、`Epsilon`垃圾收集器、`ZGC`等。
# 3 `JVM`种类简介
`Java`发展初期,使用的是`Classic`虚拟机,之后在`Solaris`短暂地使用过`Exact VM`虚拟机,到现在被大规模部署和使用的是`Hotspot`虚拟机。
另外,在`IBM`内部使用着一款叫`J9`的虚拟机,`Apache`也曾经推出过`Apache Harmony`,基于`JDK 5`以及`JDK 6`,于2011年停止开发。
# 4 `JVM`简单编译调试实战
下面以`OpenJDK15`为例,对`OpenJDK 15 JVM`进行源码编译。
(注:由于笔者系统为`Manjaro`,这是一个滚更的系统,很多工具链都会更新到最新的状态,比如`GCC 10.2`,书籍中的例子是利用`JDK8`去编译`JDK10`,实际测试发现会报错,`configure`成功了但是`make`失败,然后就切换到最新的`JDK`,就编译成功了。对于不是滚更的系统,可以使用`JDK10`去编译`JDK11`等,而非采用目前最新的`JDK15`
## 4.1 获取源码+`BootJDK`
[这里](https://jdk.java.net/java-se-ri/15)下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1194640139.png)
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检测下载文件的完整性:
```bash
echo "bb67cadee687d7b486583d03c9850342afea4593be4f436044d785fba9508fb7 openjdk-15+36_linux-x64_bin.tar.gz" | sha256sum --check
echo "d07bf62b4b20fa6bcd4c8fcd635e5df20b7c090af291675b2bd99f8cea8760a0 openjdk-15+36_src.zip" | sha256sum --check
```
另外需要准备一个`BootJDK`,根据`BootJDK`的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1185154595.png)
建议使用`当前版本号`/`版本号-1`/`版本号-2``JDK`,这里选用的是`OpenJDK 15`
## 4.2 安装依赖库
笔者系统`Manajro`,需要安装一些基础依赖:
```bash
paru -S base-devel
# 或
pacman -S base-devel
# 或
yay -S base-devel
```
如果依赖库安装不完整在配置阶段以及编译阶段会给出相应提示,再进行对应依赖安装即可。
## 4.3 编译
解压源码进入目录:
```bash
unzip openjdk-15+36_src.zip
tar -zxvf openjdk-15+36_linux-x64_bin.tar.gz
cd openjdk
```
配置:
```bash
bash configure --with-debug-level=slowdebug --with-jvm-variants=server --with-target-bits=64 --with-memory-size=8000 --disable-warnings-as-errors --with-native-debug-symbols=internal --with-boot-jdk=../jdk-15
```
参数说明:
- `--with-debug-level=slowdebug`:编译`DEBUG`版本的`JDK`,选项可以是`slowdebug`/`fastdebug`/`release`/`optimized`
- `--with-jvm-variants=server`:构建`server`变体的`Hotspot`,选项可以是`server`/`client`/`minimal`/`core`/`zero`/`custom`
- `--with-target-bits=64`:编译64位的`JDK`,编译32位可以使用`--with-target-bits=32`
- `--with-memory-size=8000`:编译的计算机至少需要8G内存,这个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调整
- `--disable-warnings-as-errors`:忽略警告的信息,注意该参数很重要,不加的话会显示配置成功但`make`失败
- `--with-native-debug-symbols=internal`:生成`symbol`文件,便于后续调试,选项可以是`internal`/`none`/`external`/`zipped`
- `--with-boot-jdk``BootJDK`的目录
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1221634945.png)
配置后进行编译:
```bash
make images
```
这个阶段需要一点时间,而且会把`CPU`拉满,好了之后会提示`Finished buildi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1221606736.png)
笔者环境下编译出来的`JDK`占了3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1224350705.png)
进入对应目录可以查看版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1224537520.png)
## 4.4 调试
调试需要`gdb`,先安装好`gdb`
```bash
paru -S gdb
```
进入`bin`目录(`build/linux-x86_64-server-slowdebug/jdk/bin`),输入:
```bash
gdb -args ./java -version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2103935814.png)
`main`函数打断点:
```bash
(gdb) b main
```
再执行`run`,可以看到会停在`java.base/share/native/launcher/main.c`第98行:
```bash
(gdb) run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2104117877.png)
再次输入`n`可进行单步调试:
```bash
(gdb) n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2104249857.png)
这样就算完成了基础的调试操作,为进一步学习`JVM`准备好基本的环境。
## 4.5 `JVM`下载
如果编译失败的话,笔者这里提供了自己编译出来的`JVM`
- [Github](https://github.com/2293736867/OpenJDK15FromSourceCode)
# Table of Contents
* [1 来源](#1-来源)
* [2 `JVM`基本参数`-Xmx`](#2-jvm基本参数-xmx)
* [3 `JVM`基本结构](#3-jvm基本结构)
* [4 `Java堆`](#4-java堆)
* [5 `Java栈`](#5-java栈)
* [5.1 简介](#51-简介)
* [5.2 局部变量表](#52-局部变量表)
* [5.2.1 参数数量对局部变量表的影响](#521-参数数量对局部变量表的影响)
* [5.2.2 槽位复用](#522-槽位复用)
* [5.2.3 对`GC`的影响](#523-对gc的影响)
* [5.3 操作数栈与帧数据区](#53-操作数栈与帧数据区)
* [5.4 栈上分配](#54-栈上分配)
* [6 `方法区`](#6-方法区)
* [7 `Java堆`、`Java栈`以及`方法区`的关系](#7-java堆java栈以及方法区的关系)
* [8 小结](#8-小结)
# 1 来源
- 来源:《Java虚拟机 JVM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葛一鸣
- 章节:第二章
本文是第二章的一些笔记整理。
# 2 `JVM`基本参数`-Xmx`
`java`命令的一般形式如下:
```bash
java [-options] class [args..]
```
其中`-options`表示`JVM`启动参数,`class`为带有`main()``Java`类,`args`表示传递给`main()`的参数,也就是`main(String [] args)`中的参数。
一般设置参数在`-optinos`处设置,先看一段简单的代码:
```java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0;i<args.length;++i) {
System.out.println("argument "+(i+1)+" : "+args[i]);
}
System.out.println("-Xmx "+Runtime.getRuntime().maxMemory()/1024/1024+" M");
}
}
```
设置应用程序参数以及`JVM`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3324746.png)
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33306902.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33306902.png)
可以看到`-Xmx32m`传递给`JVM`,使得最大可用堆空间为`32MB`,参数`a`作为应用程序参数,传递给`main()`,此时`args.length`的值为1。
# 3 `JVM`基本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34417147.png)
各部分介绍如下:
- `类加载子系统`:负责从文件系统或者网络中加载`Class`信息,加载的类信息存放在一个叫`方法区`的内存空间中
- `方法区`:除了包含加载的类信息之外,还包含运行时常量池信息,包括字符串字面量以及数字常量
- `Java堆`:在虚拟机启动时建立,是最主要的内存工作区域,几乎所有的`Java`对象实例都存在于`Java堆`中,**堆空间是所有线程共享的**
- `直接内存`:是在`Java堆`外的,直接向系统申请的内存区域。`NIO`库允许`Java`程序使用`直接内存`,通常`直接内存`的访问速度要优于`Java堆`。另外由于`直接内存`在堆外,大小不会受限于`-Xmx`指定的堆大小,但是会受到操作系统总内存大小的限制
- `垃圾回收系统`:可以对`方法区``Java堆``直接内存`进行回收,`Java堆`是垃圾收集器的工作重点。对于不再使用的垃圾对象,`垃圾回收系统`会在后台默默工作、默默查找,标识并释放垃圾对象
- `Java栈`:每个`JVM`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Java栈`,一个线程的`Java栈`在线程创建时被创建,保存着帧信息、局部变量、方法参数等
- `本地方法栈`:与`Java栈`类似,不同的是`Java栈`用于`Java`方法调用,`本地方法栈`用于本地方法(`native method`)调用,`JVM`允许`Java`直接调用本地方法
- `PC寄存器`:每个线程私有的空间,`JVM`会为每个线程创建`PC寄存器`,在任意时刻一个`Java`线程总是执行一个叫做`当前方法`的方法,如果`当前方法`不是本地方法,`PC`寄存器就会指向当前正在被执行的指令,如果`当前方法`是本地方法,那么`PC寄存器`的值就是`undefined`
- `执行引擎`:负责执行`JVM`的字节码,现代`JVM`为了提高执行效率,会使用即时编译技术将方法编译成机器码后执行
下面重点说三部分:`Java堆``Java栈`以及``
# 4 `Java堆`
几乎所有的对象都存在`Java堆`中,根据垃圾回收机制的不同,`Java堆`可能拥有不同的结构,最常见的一种是将整个`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 `新生代`:存放新生对象或年龄不大的对象,有可能分为`eden`、`s0`、`s1`,其中`s0`和`s1`分别被称为`from`和`to`区域,它们是两块大小相等、可以互换角色的内存空间
- `老年代`:存放老年对象,绝大多数情况下,对象首先在`eden`分配,在一次新生代回收后,如果对象还存活,会进入`s0`或`s1`,之后每经过一次新生代回收,如果对象存活则年龄加1。当对象年龄到达一定条件后,会被认为是老年对象,就会进入老年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34441993.png)
# 5 `Java栈`
## 5.1 简介
`Java栈`是一块线程私有的内存空间,如果是`Java堆`与程序数据密切相关,那么`Java栈`和线程执行密切相关,线程执行的基本行为是函数调用,每次函数调用都是通过`Java栈`传递的。
`Java栈`与数据结构中的`栈`类似,有`FIFO`的特点,在`Java`栈中保存的主要内容为**栈帧**,每次函数调用都会有一个对应的`栈帧`入栈,每次调用结束就有一个对应的`栈帧`出栈。栈顶总是当前的帧(当前执行的函数所对应的帧)。栈帧保存着`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帧数据`等。
这里说一下题外话,相信很多读者对`StackOverflowError`不陌生,这是因为函数调用过多造成的,因为每次函数调用都会生成对应的栈帧,会占用一定的栈空间,如果栈空间不足,函数调用就无法进行,当请求栈深度大于最大可用栈深度时,就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
`JVM`提供了`-Xss`来指定线程的最大栈空间。
比如,下面这个递归调用的程序:
```java
public class Main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 0;
public static void recursion(){
++count;
recurs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recursion();
}catch (StackOverflowError e){
System.out.println("Deep of calling = "+count);
}
}
}
```
指定`-Xss1m`,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1441656.png)
指定`-Xss2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1344772.png)
指定`-Xss3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1413662.png)
可以看到调用深度随着`-Xss`的增加而增加。
## 5.2 局部变量表
局部变量表是栈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用于保存函数的参数及局部变量。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只在当前函数调用中有效,函数调用结束后,函数栈帧销毁,局部变量表也会随之销毁。
### 5.2.1 参数数量对局部变量表的影响
由于局部变量表在栈帧中,如果函数的参数和局部变量表较多,会使局部变量表膨胀,导致栈帧会占用更多的栈空间,最终减少了函数嵌套调用次数。
比如:
```java
public class Main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 0;
public static void recursion(long a,long b,long c){
long e=1,f=2,g=3,h=4,i=5,k=6,q=7;
count++;
recursion(a,b,c);
}
public static void recursion(){
++count;
recurs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recursion();
recursion(0L,1L,2L);
}catch (StackOverflowError e){
System.out.println("Deep of calling = "+count);
count = 0;
}
}
}
```
无参数的调用次数(`-Xss1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5401403.png)
带参数的调用次数(`-Xss1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5451827.png)
可以看到次数明显减少了,原因正是因为局部变量表变大,导致栈帧变大,从而次数减少。
下面使用`jclasslib`进一步查看,先在`IDEA`安装如下插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5242291.png)
安装后使用插件查看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45931511.png)
第一个函数是带参数的,可以看到最大局部变量表的大小为`20字`(注意不是字节),`Long`在局部变量表中需要占用2字。而相比之下不带参数的函数最大局部变量表大小为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50723100.png)
### 5.2.2 槽位复用
局部变量表中的槽位是可以复用的,如果一个局部变量超过了其作用域,则在其作用域之后的局部变量就有可能复用该变量的槽位,这样能够节省资源,比如: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Var1(){
int a = 0;
System.out.println(a);
int b = 0;
}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Var2(){
{
int a = 0;
System.out.println(a);
}
int b = 0;
}
```
同样使用`jclasslib`查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51315773.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51328196.png)
可以看到少了`localVar2`的最大局部变量大小为1字,相比`localVar1`少了1字,继续分析,`localVar1`第0个槽位为变量a,第1个槽位为变量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51544872.png)
而`localVar2`中的b复用了a的槽位,因此最大变量大小为1字,节约了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51611143.png)
### 5.2.3 对`GC`的影响
下面再来看一下局部变量表对垃圾回收的影响,示例:
```java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GC1(){
byte [] a = new byte[6*1024*1024];
System.gc();
}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GC2(){
byte [] a = new byte[6*1024*1024];
a = null;
System.gc();
}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GC3(){
{
byte [] a = new byte[6*1024*1024];
}
System.gc();
}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GC4(){
{
byte [] a = new byte[6*1024*1024];
}
int c = 10;
System.gc();
}
public static void localGC5(){
localGC1();
System.g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localGC1------------");
localGC1();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localGC2------------");
localGC2();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localGC3------------");
localGC3();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localGC4------------");
localGC4();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localGC5------------");
localGC5();
System.out.println();
}
}
```
输出(请加上`-Xlog:gc`参数):
```bash
[0.004s][info][gc] Using G1
-------------localGC1------------
[0.128s][info][gc] GC(0) Pause Full (System.gc()) 10M->8M(40M) 12.081ms
-------------localGC2------------
[0.128s][info][gc] GC(1) Pause Young (Concurrent Start) (G1 Humongous Allocation) 9M->8M(40M) 0.264ms
[0.128s][info][gc] GC(2) Concurrent Cycle
[0.133s][info][gc] GC(3) Pause Full (System.gc()) 16M->0M(14M) 2.799ms
[0.133s][info][gc] GC(2) Concurrent Cycle 4.701ms
-------------localGC3------------
[0.133s][info][gc] GC(4) Pause Young (Concurrent Start) (G1 Humongous Allocation) 0M->0M(14M) 0.203ms
[0.133s][info][gc] GC(5) Concurrent Cycle
[0.135s][info][gc] GC(5) Pause Remark 8M->8M(22M) 0.499ms
[0.138s][info][gc] GC(6) Pause Full (System.gc()) 8M->8M(22M) 2.510ms
[0.138s][info][gc] GC(5) Concurrent Cycle 4.823ms
-------------localGC4------------
[0.138s][info][gc] GC(7) Pause Young (Concurrent Start) (G1 Humongous Allocation) 8M->8M(22M) 0.202ms
[0.138s][info][gc] GC(8) Concurrent Cycle
[0.142s][info][gc] GC(9) Pause Full (System.gc()) 16M->0M(8M) 2.861ms
[0.142s][info][gc] GC(8) Concurrent Cycle 3.953ms
-------------localGC5------------
[0.143s][info][gc] GC(10) Pause Young (Concurrent Start) (G1 Humongous Allocation) 0M->0M(8M) 0.324ms
[0.143s][info][gc] GC(11) Concurrent Cycle
[0.145s][info][gc] GC(11) Pause Remark 8M->8M(16M) 0.316ms
[0.147s][info][gc] GC(12) Pause Full (System.gc()) 8M->8M(18M) 2.402ms
[0.149s][info][gc] GC(13) Pause Full (System.gc()) 8M->0M(8M) 2.462ms
[0.149s][info][gc] GC(11) Concurrent Cycle 6.843ms
```
首行输出表示使用`G1`,下面逐个进行分析:
- `localGC1`:并没有回收内存,因为此时`byte`数组被变量`a`引用,因此无法回收
- `localGC2`:回收了内存,因为`a`被设置为了`null`,`byte`数组失去强引用
- `localGC3`:没有回收内存,虽然此时`a`变量已经失效,但是仍然存在于局部变量表中,并且指向`byte`数组,因此无法回收
- `localGC4`:回收了内存,因为声明了变量`c`,复用了`a`的槽位,导致`byte`数组失去引用,顺利回收
- `localGC5`:回收了内存,虽然`localGC1`中没有释放内存,但是返回到`localGC5`后,`localGC1`的栈帧被销毁,也包括其中的`byte`数组失去了引用,因此在`localGC5`中被回收
## 5.3 操作数栈与帧数据区
操作数栈也是栈帧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用于保存计算过程的中间结果,同时作为计算过程中变量的临时存储空间,也是一个`FIFO`的数据结构。
而帧数据区则保存着常量池指针,方便程序访问常量池,此外,帧数据区也保存着异常处理表,以便在出现异常后,找到处理异常的代码。
## 5.4 栈上分配
栈上分配是`JVM`提供的一项优化技术,基本思想是,将线程私有的对象打散分配到栈上,好处是函数调用结束后可以自动销毁,而不需要垃圾回收器的介入,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栈上分配的一个技术基础是逃逸分析,逃逸分析目的是判断对象的作用域是否会逃逸出函数体,例子如下:
```java
public class Main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 0;
public static class User{
public int id = 0;
public String name = "";
}
public static void alloc(){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id = 5;
user.name =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b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00000000; i++) {
alloc();
}
long 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e-b);
}
}
```
启动参数:
```bash
-server # 开启Server模式,此模式下才能开启逃逸分析
-Xmx10m # 最大堆内存
-Xms10m # 初始化堆内存
-XX:+DoEscapeAnalysis # 开启逃逸分析
-Xlog:gc # GC日志
-XX:-UseTLAB # 关闭TLAB
-XX:+EliminateAllocations # 开启标量替换,默认打开,允许将对象打散分配在栈上
```
输出如下,没有`GC`日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61826251.png)
而如果关闭了标量替换,也就是添加`-XX:-EliminateAllocations`,就可以看到会频繁触发`GC`,因为这时候对象存放在堆上而不是栈上,堆只有10m空间,会频繁进行`G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61747610.png)
# 6 `方法区`
与`Java堆`一样,`方法区`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用于保存系统的类信息,比如类字段、方法、常量池等,`方法区`的大小决定了系统可以保存多少个类,如果定义了过多的类,会导致`方法区`溢出,会直接`OOM`。
在`JDK6/7`中`方法区`可以理解成`永久区`,`JDK8`后,`永久区`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元数据区`,可以使用`-XX:MaxMetaspaceSize`指定,这是一块堆外的直接内存,如果不指定大小,默认情况下`JVM`会耗尽所有可用的系统内存。
如果`元数据区`发生溢出,`JVM`会抛出`OOM`。
# 7 `Java堆`、`Java栈`以及`方法区`的关系
看完了`Java堆`、`Java栈`以及`方法区`,最后来一段代码来简单分析一下它们的关系:
```java
class SimpleHeap{
private int id;
public SimpleHeap(int id){
this.id = id;
}
public void show(){
System.out.println("id is "+i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impleHeap s1 = new SimpleHeap(1);
SimpleHeap s2 = new SimpleHeap(2);
s1.show();
s2.show();
}
}
```
`main`中创建了两个局部变量`s1`、`s2`,则这两个局部变量存放在`Java栈`中。同时这两个局部变量是`SimpleHeap`的实例,这两个实例存放在`Java堆`中,而其中的`show`方法,则存放与`方法区`中,图示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303135915895.png)
# 8 小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JVM`的基本结构以及一些基础参数,基本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类加载子系统`、`Java堆`、`方法区`、`直接内存`
- 第二部分:`Java栈`、`本地方法栈`、`PC寄存器`
- 第三部分:执行引擎
而重点讲了三部分:
- `Java堆`:常见的结构为`新生代`+`老年代`结构,其中新生代可分为`edsn`、`s0`、`s1`
- `Java栈`:包括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与帧数据区,还提到了一个`JVM`优化技术栈上分配,可以通过`-XX:+EliminateAllocation`开启(默认开启)
- `方法区`:所有线程共享区域,用于保存类信息,比如类字段、方法、常量等
Markdown is supported
0% .
You are about to add 0 people to the discussion. Proceed with caution.
先完成此消息的编辑!
想要评论请 注册